被美国总统抵制的大片,果然不简单
达米恩·查泽雷,奥斯卡史上最年轻的最佳导演。
去年凭借《爱乐之城》喜提小金人时,才不过 32 岁。
打破了诺曼·陶罗格保持了 86 年的最年轻最佳导演的纪录。
作为好莱坞天才型导演,他的一举一动自然备受瞩目。
观众都在期待着他的下一部作品。
奥斯卡颁奖季即将到来,他的新作也如约而至——
《登月第一人》
First Man
导演达米恩·查泽雷和高司令二度携手,高司令的睫毛刷子令人瞩目。
两人之前合作的《爱乐之城》横扫奥斯卡,而这次的《登月第一人》也颇有冲奥气质。
目前已被《滚石》杂志列为 2018 年度十佳电影;
在作为「奥斯卡前哨」的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上,获得 10 项提名。
所谓登月第一人,指的就是尼尔·阿姆斯特朗,历史上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
颇为意外的是,这部关于航天英雄阿姆斯特朗的传记电影,看似爱国主义题材,谁知一经上映,就引起轩然大波;
被贴上「反美」的标签,大加挞伐。
人类登月最经典的一张照片,就是宇航员在月球表面插上美国国旗的一刻。
而恰恰,本片把这一段略过去了。
星条旗只存在于背景信息里,就这么一丢丢。
真的是一点爱国意识都没有啊!
这种高光时刻,国旗当然!必须!要特写嘛!
而高司令的一番言论,更是火上浇油。
他在威尼斯电影节采访时说,这次登月「不仅是美国人的,也是全人类的成就」,后续还说「我认为我饰演的阿姆斯特朗当时并没有将自己视作一个美国英雄。」
这些话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发酵,美国参议员 Marco Rubio 直接呛声这部电影「疯了!」。
「钱是美国人花的,火箭和技术是美国人造的,宇航员也是美国人,这又不是联合国的行动」
你把人民放哪里了?
登月又不是你阿姆斯特朗一个人的成就,都不能让美国国旗露个脸么?
川普对此极为不满,不惜呼吁美国人民抵制该片。
导演达米恩·查泽雷立马说,这不是政治表态,「我想跟观众分享阿姆斯特朗在登月任务里不为人知的一面,尤其是他在最著名的几小时里的所思所感。」
也就是说,那些插旗子在月球跳来跳去的欢乐场面,媒体已经报道足够多了。
现在,导演想要略过那些「俗套」,给你一个全新视角。
不过犀利的旁观者早已看出端倪,《好莱坞报道》的影评人 David Rooney 一针见血,「这部影片最值得注意的,是它拒绝让这场里程碑的事件,陷入一种极端爱国主义的自我庆祝里」。
丝毫不给你自嗨的机会。
这就要回归这部电影的特殊之处:以阿姆斯特朗极其私人化的视角,亲历整个登月过程。
所以整部片子里有很多第一视角的镜头,不停抖,不停抖。
他登月前经历了什么,踏上时是什么样的心态,以及停留在月球表面短短 2 个半小时里,他脑海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现实中,阿姆斯特朗又是出了名的「大闷蛋」,在一生中行事低调,性格内敛,很少有人知道他真实的心迹。
从头到尾我都没咋见过他开心大笑过。
大部分表情是这样。
当他还是海军飞行员时,一次任务中差点飞机失事。
出来时表情这样。
上司跟他说,阿波罗 11 号希望你来指挥,它一边洗手一边轻轻点了下头「OK」。
阿波罗 11 号登月之前,召开记者会。
记者问「当你知道你要指挥这次飞行任务时,当时有没有很惊讶,大喜过望?」
他只是淡淡回一句「我很高兴」。
另一个宇航员开玩笑说,自己将会带点珠宝到月球上,这样以后老婆就有机会炫耀了。
到阿姆斯特朗时,他双手紧握,「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会多带点燃料」。
他似乎永远都处在一种深思熟虑的状态。
他一点都不像我们印象中的英雄人物那么热血澎湃,那么豪情万丈。
我们都知道 60 年代冷战高峰时期,美国和苏联展开了太空军备竞赛,争取高空致胜权。
起初,苏联领先,实现了把宇航员送往太空以及舱外行走。
肯尼迪上台后,发起了登月计划,举全国之力成立了 NASA,从零追赶苏联了,势必 10 年内登月。
他有一段非常著名的演讲「我们选择登月,不是因它容易,恰是因它困难」。
然而就在全国如临大敌群情愤概时,肯尼迪遇刺。
再加上,事故频发。
当我们在惊叹人类登月的伟大时,往往会忽视了这背后无数次失败的瞬间。
阿姆斯特朗在飞往月球的旅程里,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不断地遭遇事故,死亡。
他早年时期,幼女凯伦因患有脑瘤死亡。
当他还在爱德华空军基地时,一年里死了四名飞行员,夫妻俩一整年都在一场场的葬礼中穿行。
对于阿姆斯特朗个人而言,日常测试和飞行就是玩命。
在执行「双子星座 8 号」对接轨道任务时,载人舱出现重大问题,控制不住地快速旋转,宇航员几近昏厥,命悬一线。
当时地面指挥中心几乎认定阿姆斯特朗死定了,把给他妻子简妮特的通讯盒切断。
谁料阿姆斯特朗坚挺到最后一刻,稳住了载人舱。
1967 年,阿波罗 1 号在例行测试时,指令舱发突发大火,当时舱内有100% 的纯氧。
短短 12 秒内,电线短路擦出的火星,迅速变成巨火,继而爆炸。
三名宇航员维吉尔·格里森、爱德华·怀特和罗杰·查菲被活活烧死。
这么多频发的事故,源于航空探索初期的简陋条件和缺乏经验。
简妮特(克莱尔·芙伊 饰)有一场爆发戏,骂这群地面控制中心的人不过是「摆弄模型的小孩」,根本掌控不了任何事情。
虽然是气话,但也骂地有点道理。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当时 NASA 里的工程师,大多是本科毕业一两年就进来的。
比如当时指挥降落的分指挥官 Bales,不过才 25 岁。
有一个细节特别有意思,就是在「双子星座 8 号」宇航员正式入舱时,安全带始终扣不住。
工作人员找来一把瑞士军刀,从里面掏出一坨凝固的胶状物。
这是什么等级的太空行动,会出这样的 Bug?
就算到最后月球着陆的 60 秒,也出现了危险警报。
着陆舱下降速度过快,偏离了既定航线,处于一个深坑上方,且燃料快烧完了。
最后擦着深坑的边儿落地,也是靠了一半运气。
NASA 历史专家,前美国空军飞行员 Bill Barry 说「我希望观众在看完这部电影后能认清一个事实,那就是 50 年前发生的这件事并不是光鲜亮丽的。它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要求无数人为此做出牺牲。」
本片的主题,与其说是「登月」,不如说是「失去」。
影片末尾没有将镜头看向星条旗,那么看向哪里了呢?
阿姆斯特朗把过世女儿凯伦的手串,放到了月球上。
镜头望向了他的脸,看似平静的脸上淌满泪水。
此刻他的内心可能是这么想的,「爸爸把你葬在月亮上了。」
阿姆斯特朗的名言,我们都会背——
「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这一大步,包含人类的智慧、才能和勇气,也指向那些消失在尘土和烈火中的无数优秀的魂灵。
有趣的是,至今还有人质疑美国登月是骗局,阿姆斯特朗只是个演员。
他们不相信国旗在没风的月球上,依然是飘着的;
他们认为五十年前能登月,现在早该登陆火星了。
这些阴谋论者不知道的是,登上月球的不止阿姆斯特朗一个人,也不止那一次。
其实一共登月六次,分别是阿波罗 11 号,12 号,14 号,15 号,16 号,17 号。
迄今为止,月球上共被插上了 6 面国旗。
而这背后的牺牲,在这些阴谋论者眼中,都不过是表演。
被美国总统抵制的大片,果然不简单: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