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用煎熬形容观看《母亲!》 一年所有电影的负能量也敌不过她
影片简介:
“母亲”和“他”是一对夫妻,他们膝下无子。夫妻俩住在位于郊区的古老豪宅中,这栋房子在两人结婚前就几乎快被彻底摧毁了,因此他们重回故地,试图在开展家庭生活前修缮房子。“他”是一位世界知名的诗人,却遇到写作灵感障碍。“他”大部分时间是坐在自己的书房里,盯着空白页沉思;而“母亲”则每天忙于将两人的安乐窝修缮一新。
一天,一个素未谋面的“男人”敲响家门,这个“男人”是作家的超级粉丝,接着,一个素未谋面的“女人”也登门拜访,她是“男人”的妻子,这两人在家中随意穿梭肆意的打听着男女主人的隐私,这让“母亲”感到十分不快。
尽管“母亲”三番五次的想要将这对粗鲁的夫妇请出门外,可“他”却对两人的拜访展现出了由衷的热情。之后,“男人”和“女人”的两个儿子也闯入家中,一场争执最终演变成为了流血事件。崩溃的“母亲”此时并不知道,这一流血事件仅仅只是失控和崩坏的开始……
《母亲!》是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执导的惊悚悬疑片,由詹妮弗·劳伦斯、哈维尔·巴登、米歇尔·菲佛、艾德·哈里斯领衔主演,该片于2017年9月5日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首映,同年9月15日在美国正式上映 。导演用该片探讨了大量的现代社会的问题:包含战争、饥荒、以及气候变迁等等。《母亲!》最后呈现的成果像是沸腾爆发的有毒火山岩浆。
《母亲!》在2017年威尼斯电影节首映时,有的观众起立鼓掌,有的观众恨不得朝屏幕丢鞋。电影强大的争议性不光让观众如此,影评人们的评判也是冰与火的对决……
迷之又迷的,比如《RogerEbert.com》------
恐怖、勾人、迷惑…… 这是一部刷新你认知的电影 。
恨之入骨的,比如《纽约观察者报》------
我不愿给它贴上“年度最差电影”标签,因为“世纪最差电影”更适合它。
评分网站呢,一个比一个不给面子:IMDb 7.0 ,烂番茄 68% ,豆瓣 6.7 ……
还有一个CinemaScore (有点类似中国的猫眼评分) 给出罕见低分:
F!!!
这分数有多罕见?五年来第1个,21世纪第9个,影史才第19个……
真那么烂?
当然,也有人说不。
大师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就看不下去,发文炮轰刷低分的媒体和观众。
他的原话是:这部电影不能被简单地定义解释,或者简化成两个词的描述。这是一部恐怖片,还是黑色喜剧,又或者是圣经寓言,道德、环境破坏的警世寓言?也许以上都会有一些,但是绝对不是其中单一的一项分类。
这部电影的剧本,从诞生后就充满刺激——
女主角大表姐说:第一次读剧本,吓得扔到墙边。
女配角米歇尔·菲佛说:第一次读不懂 ,后来理解后,又感到狂喜!
导演说:这个故事来源于他的愤怒 ,只花了5天就写完初稿。
母亲,万物之源,万物之本。母亲是包容,是爱,是赠与。
这电影最大的母题自然是指地球母亲。导演引用圣经赞美母亲,提醒人类我们只不过是地球的过客,甚至是不受欢迎的寄生虫,全篇都是象征隐喻。
从代表亚当夏娃的那对陌生夫妇登场开始,人类逐渐开始了他们无穷无尽的索取,对“母亲”(地球)却毫无尊重和感恩之情。他们不顾“母亲”(地球)对房子的各种呵护警告,肆意破坏,终于导致水管爆裂(诺亚洪水),换来了十个月的清净期:“母亲”怀胎,“他”创作,家园和谐。
可惜,好景不长,人类善忘。眼看着房子修好了,孩子要生了,人类却进入了第二次集体癫狂。电影一路带领我们从胆战心惊到目瞪口呆到不忍直视,“母亲”被众人群殴那段显然是对这个现世最好的展现和无声的控诉。
“母亲”终于忍无可忍,选择一把火与众人同归于尽。她在最后献祭出自己的“心脏” ,正是故事开头男主当成宝贝的那颗水晶。而陌生夫妇在书房不小心将之前的水晶打碎,是为原罪,开启了人类新一次的堕落史,被逐出“书房”。地球至今已重生了多少回?在结尾我们看到了一个新“母亲”在新家床上醒来,暗示这个轮回还没有结束……
《母亲!》不是一部纯现实电影。惊悚、犯罪、魔幻、超现实的饥荒、战争、大爆炸在片中都会发生,支撑着观者把《母亲!》往寓言方向解读。
电影不是一个寓言,它简直就是一部寓言集:
第一重寓言,有关亚当和夏娃,关键词是色欲。
这栋孤零零的房子,就像伊甸园。
男主人就像上帝,女主人像地球母亲盖亚。
这在台词中就有暗示:
我想把这变成天堂
意外闯入的陌生男人,是亚当。
夜晚入睡后,陌生男人剧烈咳嗽,“母亲”留意到陌生男人的肋骨处有个很大的伤口。
第二天早上,男人恢复常态,门口却多了陌生女人——他的妻子,就像由亚当肋骨变成的夏娃。
亚当夏娃最著名的典故莫过于,偷吃禁果被赶出了伊甸园。在片中成了,陌生夫妻溜进男主人书房,打碎了男主人最心爱的一块水晶。
而闯入者的两个互相残杀的儿子,很像亚当与夏娃的孩子——该隐与亚伯的故事:该隐因嫉妒杀了弟弟亚伯。
陌生女人“夏娃”,正是色欲的象征。
她一进屋,就不断和男人“亚当”亲吻;她引诱女主人喝酒;色眯眯地教女主人穿性感内裤,诱惑丈夫;
她和“亚当”打碎了玻璃之后,罪恶让她性欲大发,疯狂拉着“亚当”进房亲热。
当“母亲”忍无可忍赶走“亚当夏娃”一群人时,厨房洗手台坏了、喷水,暗示着上帝用大洪水惩罚人类,洗涤罪恶。
第二重寓言,更贴近现实的词是环保。
屋子,就像地球。“母亲”,就像地球母亲。
片中不止一次展示她与房子的紧密联系,当她将脸贴着墙时,能听到稳定的心跳声。
是她让屋子于火灾后重生,是她赋予屋子生命。而屋子的男主人,代表的是贪婪的人类,他理直气壮地享受着妻子准备的一切。从修复屋子到做家务到一日三餐……不仅如此,他还邀请陌生人一起分享这一切。他对陌生人说, 来吧 , 我的就是你们的。陌生人也不客气,他们破窗而入,抢走食物,冲进主人的床上亲热,甚至排队撒尿……
面对“母亲”强调的“这是我家”,这些人总是冷笑反嘲:“呵呵?哦,是你家?”
这些暗示很明显——人类对自然母亲的索取是多么的贪婪无度 ,并且不知反省 。从此处观者可能开始理解导演将电影用各种超现实手法表达剧情,是为了展示史上各种人类的浩劫。
第三重寓言 ,是政治,且与难民潮有关。
闯入房子的陌生人,抢吃的,抢厕所,抢床……影响着原居民的权益。
而男主人,像政府。他允许陌生人进入国家,乍看是济世救民的大爱,其实只是享受拥护和崇拜,却对激化矛盾的问题束手无策……
在电影首映前一周,导演发文详述了《母亲!》的创作意图,的确包含了对“人口问题 、环境问题甚至政治问题的”担忧:
这是个疯狂的时代!随着人口接近8亿,我们面临的问题已经严重到无法理解:生态系统崩溃我们目睹着空前的灭绝;移民(难民)危机扰乱政府;一个看似分裂的美国帮助促成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气候条约,几个月后,它就退出了;古老的部落争端和信仰继续推动战争和分裂;有史以来最大的冰山打破南极冰架,漂流到海里。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极度荒谬的问题:在南美,游客为了自拍捕获被冲上岸的稀有海豚,致使它们脱水死亡;某些地区的人会被饿死,某些地区的人可以吃任何他们想吃的肉。作为一个物种,我们的足迹变得危险、不可持续,我们生活在一种否认我们星球前景和人类危机的环境中。
所以不论从哪个层面的隐喻来理解,《母亲!》都是让人警醒,略有不适的。
它想要的,是刺痛人类,促使人类改变。
观看《母亲!》的经历会是独特的,过程会是极其煎熬的。看的时候,我们会充分沉浸在扣人心弦的紧张之中,又不断地被一些细节打断出戏。同时,会对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产生深深的怀疑,多次试图构建自己的理解却又都会以失败告终,观看的过程里内心充满矛盾。由于展现形式过于讨巧和繁复,很难对电影做出评价,同时也让《母亲!》成为无法对其剧透的电影。
目前已有的任何一种电影类型都无法准确、贴切地为《母亲!》归类, 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母亲!》,这也注定《母亲!》将口碑两极分化,有人觉得这是神作,也有人觉得这是烂片。
我们所熟知的电影评分标准也对《母亲!》并不适用,因为通常情况下我们给电影评分都是看这部电影表面上的“好不好看”,或者深层次的“好不好”,而诸多的隐藏线索、丰富的隐喻暗示、夸张的剧情走向、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得《母亲!》很难用“好不好看”或者“好不好”来评价。无论你给它打满分还是零分,都不得不说这是近几年最邪典、怪诞、颠覆、反套路的电影,给予观者无尽的错愕、震惊、五味杂陈。
不可否认,《母亲》是一部很悲观,让人看了也不会太爽的电影。但同时它所诉说的那些疯狂与邪恶也并非纯粹出于是导演的私人情绪,它们都与现实有着密切的关联。
首先,在亲密关系中,很多人都会把另一半当成“自己人”,并因此以忽略他(她)的某些情感诉求为代价,来迁就“外人”——就像片中对每个外来者都很好的男主。但别忘了,自己人也会受伤,也会害怕,而长时间忽视他(她)的这些情绪,最终只会让你失去所爱。其次,帮助他人没有错,心怀怜悯也没有错,抱有善良博爱之心更没有错。但不应该因此站上人类社会道德的制高点,对那些只是坚守个人利益的人进行批判。
我们没理由去对片中“母亲”进行无端的苛责,更不应该披着文明与道德的外衣去侵犯、践踏合理合法的私人选择。
凝视自己最黑暗的部分,才能找到光明。
片名的《母亲!》中有一个感叹号,本可以理解为“救救母亲”或“母亲危急”。但除了警醒人们保护自然、改良社会的大命题之外, 它也有对“个人”的警醒。
这部电影中或许不止一个“母亲”:
女主人,可以理解为生理意义上的母亲,意味着亲情与繁衍的伦理需求。而男主人,一味追求创作上的“孩子”——他其实也是“母亲”,一个孕育个人社会价值的“母亲”。
这两位“母亲”,共同组成了现代人需求的两部分。
男主人忽视妻子的爱与生育,分不清外人和家庭的重要,因为虚幻的名利而放弃亲情与隐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在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路途上,现代人已经渐渐失衡。
你看,男主人从妻子尸体的灰烬中,搓出了一块“水晶”,他的表情无比欣喜。
这块水晶,象征着他对创作的灵感与追求,也象征着他对名誉和拥戴的渴望。
从追求成功的角度,他是超脱的;从伦理的角度,他又是极端冷漠无情的。
一个真正的诗人,要走过多少路,看过多少生死离别,爱过多少女人,心中承受过多少幸福和痛苦的撞击,才能铺叙成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而艾伦.坡说诗人最大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女人的爱。所以,影片最后男主说他还差最后一样东西,那就是大表姐的爱。他重置了之后,从床上醒来的是另外一个崭新的面孔,他需要崭新的爱。伟大艺术品的诞生,说简单也简单,它一挥而就,说难又是那样艰难,它让人走火入魔,它需要邪教般的献祭。莱蒙托夫用流放换来了一首《云》,叶芝用一生对毛德.岗的痴情换来了《当你老了》,里尔克用一生的虔敬换来了《秋日》。极致的艺术创作会让人陷入狂热里,那种激情、那种烧脑半点不亚于邪教。普通人或许真的无法理解其中的疯狂吧?
只能用煎熬形容观看《母亲!》 一年所有电影的负能量也敌不过她: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