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登顶IMDb的第一神剧,众口皆碑,我们一起见证历史
短短一月时间,HBO和英国SKY电视台出品的5集迷你剧《切尔诺贝利》登上了当之无愧的第一「神剧」宝座,一举成为IMDb史上评分最高的电视剧(高达9.6)。
不仅超越了《地球脉动》和《兄弟连》,也将《绝命毒师》和《黑道家族》甩在身后,更别说烂尾的《权力的游戏》了。
这份声誉,同样伴随着无数质疑和争辩,但更多层面上,是围绕「真相究竟如何」和「意识形态」的口水战。
对于它在制作上精良,以及细节的讲究,争议声显然就没那么喧哗。
毫无疑问,不管观众是否喜欢这部剧集,它都是本年度最值得重视,以及最值得反复咀嚼的剧集。
尤其在这个动荡时节,又太多谎言充斥的年代,科技和人的关系,真相与谎言的甄别,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从未让人如此迷茫,也从未如此让人惊惶。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是人类现代史上的大事。
它的发生在1980年代中期,对西方造成的影响和不安甚至超越了1986年初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件」,直接影响了当时年仅15岁的剧集主创克雷格·麦辛(Craig Mazin)。
他在此次随着剧集播出的官方播客,回顾了当时萦绕在他脑海里的一个疑问:
「事故是怎么发生的?背后的真相究竟为何?」
这也反映了当时美国人的普遍恐惧心态,从挑战者号到切尔诺贝利,人们都要求了解灾难背后的真相。
可惜,挑战者号的肇事原因很快查明了真相,但因为冷战的信息封锁,切尔诺贝利的真相一直没有浮出水面。
一直到前苏联的解体,随着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大量封存的秘密档案被挖掘出来,人们才慢慢了解了部分真相。
第一集开场上吊自杀的俄罗斯科学家瓦列里-勒加索夫(Valery Legasov)留下了5盒秘密的录音带,里面全是他在长达1年半时间的事故调查中的所思所想之汇集。
包括其在国际原子能署在维也纳召开的灾后评估会上的撒谎和自我忏悔;核泄漏事件造成的真实损失有多大;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为何会爆炸的真实原因;以及他在事后欲吐露真相,却遭受苏联当局的迫害。
在他自缢身亡后,很多同情他的科学家同僚将录音拷贝秘密藏了起来,从而为揭秘和还原当时的事故留下了最珍贵的一手材料。
全世界终于知道了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的来龙去脉。
克雷格·麦辛在迈入成年后,成为了一名制片人,有时也做导演和编剧,但在他心中,即使得知了真相背后的故事,少年时的疑问并没有得到太多释怀。
他开始渴望将该题材搬上荧幕,在阅遍了手上一切关于切尔诺贝利的档案材料,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之后,他开始不断游说各个制作公司。
但直到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发生和白俄罗斯记者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凭借《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为代表作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后,
重温事故悲剧,汲取经验教训引起了全世界的共鸣,才使得HBO和SKY电视台的高层在2016年初下了将此事件搬上荧幕的决心。
按照克雷格·麦辛的说法,这是一部接近「Docudrama」(即纪实剧情片)的剧集,但它也不能完全等同于文献片,它有自己的虚拟成分。
它忠于重大史实,尤其是在灾难发生和灾后援救的重大时间节点上,更是如此。
但在对苏联官僚和群众的分歧刻画上,剧组还是采用了主流观众熟悉的那一套,这也是引起争议的热点之一。
按照反对方的说法是,这种刻画手法太「好莱坞」了,苏联群众是不会(其实说「不敢」更恰当)跟克格勃和政府这样说话的。
他们枚举的例子:第二集里为了奖金才激发工程人员去地下抽水的那个动员会,和第三集里矿工和部长之间的对峙。
反对方的理由是剧组这样处理,用物质利益抹杀了当时英雄的苏联人民无畏救灾的决心。
无畏不无畏,只有当事人才知道,这点谁都不能担保,但我们来看看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怎么用一个黑色幽默片段来击穿这些表面堂皇的藉口。
我们把车拦下来,我本来以为驾驶员喝醉了,结果看到是一个年轻人在开车。
「你还好吗?」我问。
「很好,我在运被污染的土。」
「你疯了吗?你还得结婚生子啊!」
「那你让我去哪儿找这种拉一趟赚五十卢布的工作呢?」
当年的五十卢布可以买一套高级西装。这些人竟然只是为了这点微不足道的利益而冒险。至少跟生命比起来,那是微不足道的,真是既可笑又可悲。
——摘自《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但若把这个场面拍成一场戏,在西方观众眼里,这恐怕才是虚构的吧?试问西方观众谁会为了每天50卢布(当时1卢布约等于1美元)去运送核废料?!
这就涉及到虚构和纪实之间的模糊界限,作为一部剧情片,而不是纪录片,在不违背基本事实和时间线的情况下,制造戏剧张力和刻画人物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才是首选。
就如同坊间争议这片的配音一样,一部反映前苏核灾难的剧集居然不用俄罗斯人的语言?克雷格·麦辛为此对媒体回应道:
「莎士比亚写《哈姆雷特》也没有用丹麦语。」
当然也有自愿的,想成为英雄的也不少,尤其是从阿富汗撤下来的直升机飞行员和清理屋顶的军人们,他们慷慨赴死,是因为他们不想让第二次核爆发生,污染更多的土地,让后代没有繁衍生活的空间。
他们是为祖国和家乡而战,这点并没有被剧集抹杀。
相反,第二集结尾技工们进下水道排水和和第四集清理者上屋顶清除核废料的段落,场面调度都处理得相当漂亮,揪人肚肠。
这些大无畏的精神并没有因为他们渴求荣誉,渴求奖章和奖金而受到丝毫的贬低。
他们也是人,他们的人性光辉恰恰是在这些普通人都会害怕的场景中熠熠闪光,永远被世人铭记。
况且角色刻画方面,最值得赞扬的是剧集并没有刻意去贬低前苏的所有官员,而相反,刻画出了一名有血有肉的前苏官僚形象——主管能源局的副部长鲍里斯-谢尔盖纳,是救灾一把手。
从开始的颟顸傲慢到最后的深刻忏悔及积极救灾,观众深刻理解到了他的立场转变,以及救赎和成长,看到了一名真正为人民着想的官员,正如瓦列里-勒加索夫所说,他才是救灾最重要的人。
至于网上为之围绕的意识形态之争,还有各国处理核泄漏危机的处理方式,有人用西方黑前苏啊,日本福岛核电站处理不力来反驳切尔诺贝利得来的惨痛教训,却罔顾了一个根本事实
——这部剧集的拍摄并不是为了批判前苏的救灾工作,毕竟苏联已被人民抛弃,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去者已矣。
这部剧集的最大用意是告诉我们「谎言的代价是如何的高昂」,以及如何甄别真相。
(▼以下章节有剧透,请谨慎阅读▼)
《切尔诺贝利》开始和庭审戏,衔接成了一条环线结构,前后呼应,为的就是让观众明了,在这个真相被扭曲、被曲解、被操纵的时代,真相的求索才是最珍贵的。
在瓦列里-勒加索夫冷静的语调里,他这样阐述:
真相不会在乎我们的需求或想法,也不会在乎我们的政府,意识形态或宗教 它会永远在那里等着被发现,这是切尔诺贝利事故留下的礼物,我曾经害怕真相的代价,现在我只会问,谎言的代价是什么?
真相的传递并不惧怕时间的拷问和当权者的掩盖,因为事实就在那里。
在最后一集里,观众明白了灾难发生的全过程,简单说来有三。
首先是苏联政府为了节约成本,迷信自己的技术能力,无视RBMK石墨缓和反应器的技术缺陷,没有在该类反应堆外修建安全壳,导致了爆炸后没有对应措施遏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不仅如此,还将设计阶段就说真话的科学家辞退,并抽出了技术论证里的关键两页阐述。
剧集围绕霍缪克查询资料的这条线,说明了苏联核技术工程界在克格勃的监督下是如何战战兢兢的,不仅将霍缪克也逮捕进去,最后还将拯救灾难的瓦列里-勒加索夫软禁起来,难道苏联当局不知道会有缺陷么?
不是,他们只是将个人前途置于人民利益之上而已。
灾难发生当夜的处置不力也指出了这点,这些技术官僚无视安全操作上的一系列说明和警告,相反,他们为了怕丢乌纱帽,而曲意奉承和屈从。
在乌克兰五一庆祝五一游行的前夕,副总工程师迪亚特洛夫为了应付检修的压力,不惜犯了一系列的处理错误,还用丢工作来威胁手下遵循安全流程的技术人员。
这一切,就是为了那些急需电力的工厂能够继续生产,来维持国内岌岌可危的统治。
关于这点,我继续补充点历史背景:
198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苏冷战进入了第二个高峰。而当时石油价格一跌再跌,苏联粮食又歉收,每年急需大量的外汇换取粮食进口。
在这个情形下,苏联政府为了应付刚上台不久的里根倡导的「星球大战」计划,又开足马力发展军工企业,尤其是国防重工业和航天业,还有石油采集业,都集中在乌克兰和周边地区。
停电是会造成巨大损失的。所以,上至厂长,下至技术员,没有人敢冒这样的政治风险。
这就是为何片尾戈尔巴乔夫说,切尔诺贝利是压垮苏联的最后一棵稻草。
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事件导致前苏核技术神话的破产,人们不再相信官僚们的谎言。
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民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当前苏解体的那一刻,这些地区毫不犹豫地摆脱了前苏的统治,至今也在抵抗普京的再度扩张。
最后一点,也是最严重的,就是在事件发生后,官僚系统全面的瞒报和隐藏真相。
瞒报是从下到上进行的,因为人人都害怕担责任,人人都害怕背后的监视和AK-47,这种瞒报导致了事故发生17小时后,苏联政治局高层还以为是起火事件。
从而延缓了居民疏散的进行和事故评估的报告,普里皮亚季还在举行有乌克兰第一书记参加的五一节庆祝。
核辐射侵蚀了这些游行群众的身体健康,在随后的岁月里,他们快速凋零。
而对于国际社会隐藏真相并不止于开始的瞒报,还在于之后的救援,因为涉及到国家面子和核电站的机密性,前苏不想向美国和北约求助。
这个细节反映在全片最有意思的一个片段里,现场人员找东德政府求援后,派来的机器人却频频故障,就因为政宣人员否认核辐射值超过2000伦琴,且苏联不可能爆发全球性的核灾难。
现场的一把手鲍里斯-谢尔盖纳就算大发雷霆,又能如何?
《切尔诺贝利》这次能高票当选IMDb TOP1,最主要还是在气氛的营造方面。
剧组选了立陶宛维尔纽斯和已停用的Ignalina核电站(因为反应堆设计相近,当年与切尔诺贝利并称姐妹花)取景拍摄。
那里不仅有跟切尔诺贝利同样的核电站(这样的RBMK石墨反应堆全苏联建造了大约30多个,立陶宛做为前苏加盟共和国,也继承了这些政治遗产),还有跟普里皮亚季有着非常类似的居民区和街道。
取景这点,基本做到了八分神似。
为了美术置景和服化的考究,剧组还参考了大量的纪录片和历史档案,连次要演员都尽量还原当事人的造型,这点可以从切尔诺贝利厂长布卡洛夫的这张照片可以看到,神还原。
另外,每个剧集的高光点也值得一说——
第一集:死亡之桥上,那些置身于核辐射之尘埃下的无知民众,笑着指着,升格镜头渗出的诗意,背后却是死亡。
第二集:结尾时三名技术员进入下水道,不断高升的背景核辐射噪声,加上幽闭的管道环境,让观众仿佛置身恐怖片之中。
第三集:消防员下葬时,流动的混凝土浇凝和铅棺焊接的火花,透出牺牲的凝重,以及家属们无言的悲伤和无声的控诉。
第四集:屋顶上清理者清理核废料的模拟场景,镜头贴得很近,那种拆雷般的紧张感呼之欲出。
枪杀狗狗那些诗意镜头背后却是无尽的沉重,人类造的孽却要无辜的动物们承受,控诉莫过于此。
第五集:瓦列里-勒加索夫慷慨激昂的法庭戏,很久没看到这么NB的台词和这么打动人的辩析,伴随着交叉剪辑,带着观众一步步走向了真相的中央。
这部片子的成功绝离不开美女作曲家Hildur Guðnadóttir的配乐,全片氛围的奠定首推作曲。
据说,Hildur与收音师先行蹲点Ignalina,终日在核电站里游荡观察找寻灵感,同时录下别无他处可循的现场声效。
相信看过剧集的观众都会感受到,类似宇宙背景辐射般辐射声咔咔作响带来的毛骨悚然感,这就是终极杀手——辐射。
那是宇宙毁灭后才有的热寂之声。
9.6!登顶IMDb的第一神剧,众口皆碑,我们一起见证历史:等您坐沙发呢!